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不把赶不上别人看作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本章仍论人当有羞耻之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孟子》共分为十三卷,其中第十三卷为《尽心上》。
《尽心上》主要讨论了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第七节的内容涉及对人性的理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和善良的潜力。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善”或“恶”,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正确的教育,就能发挥其内在的善良本性;反之,如果受到错误的引导,就会丧失这种本性。
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了仁爱、正义、诚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品质是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他还提出了一些政治理念,如“民贵君轻”、“君权神授”等,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尊重民意,实行仁政。
《孟子》中的第七节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对于理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机变:巧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