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介绍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非一首文学作品,而是由毛泽东创作的七言律诗,该诗创作于1949年,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和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英勇场景以及南京解放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关于该诗的介绍:
- 诗歌背景: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完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打击,并最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现了渡江战役,迅速推进至南京城下。这一行动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巨大胜利,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诗歌内容:
- 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了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城的壮观场面。这里的“苍黄”形容当时的混乱与艰难,而“百万雄师”则表达了解放军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
-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的历史意义。这里的“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险要、历史悠久,而“天翻地覆”则形容了整个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巨变。
-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诗人对革命战争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剩勇追穷寇”表达了继续努力、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而“不可沽名学霸王”则是提醒人们不要贪图虚名,而是要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全诗哲理性的总结。这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感慨,而“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 文学价值: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一首革命题材的政治抒情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形势,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战斗场面的刻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一首诗歌,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是对南京解放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念,也是对整个中国革命胜利的庆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程及其伟大成就。
注解
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此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
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反其意而为之,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霸王: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此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葛洪《神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