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杨铨》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杨铨这位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牺牲的哀悼。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悼杨铨》创作于1933年6月21日,此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民族危机深重。作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鲁迅与杨铨共同反对国民政府的法西斯统治。
  • 同年6月18日,杨铨在上海被国民政府特务暗杀。鲁迅在接到这一噩耗时,悲痛欲绝,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亡友的哀思。
  1. 诗作原文
  • 辅垫反衬,前两句乍看起来和悼念挚友似无关联,全然是在写自己的感受。实际是在作辅垫、反衬;
  • 后两句笔锋陡转,石破天惊,豪情再度昂奋,更加焕发,表达了诗作者对杨铨的深情怀念和对其英勇牺牲的哀悼。
  1. 艺术特色
  • 《悼杨铨》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前两句看似无关痛痒,实则是为后两句蓄势,使得整首诗歌更具冲击力。
  • 诗中“腥风血雨磨不掉我当年的豪情壮志”一句,展现了诗人面对国难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而结尾的“怎想到这大雨的日子我挥泪如雨”,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1. 文化影响
  • 《悼杨铨》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鲁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也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期的觉醒和担当。
  • 这首诗对于研究鲁迅的思想历程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心态的重要窗口。

《悼杨铨》不仅是鲁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杨铨英勇牺牲的哀悼,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逝去战友的无尽缅怀。这首诗不仅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读和传颂。

注解

杨铨:字杏佛,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6月18日为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于上海,20日鲁迅曾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日大雨,鲁迅送殓回去,成诗一首:(略)。这首诗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