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阳峰上作

猱升渐上最高峰,喘汗才收语笑同。
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
泉兼风雨飞腾壮,山纳烟云变化重。
回首不嫌归路永,万松如鹤正浮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汉阳峰上作》是汪精卫的作品,该诗作创作于近现代,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变迁和情感波动。下面从多方面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诗的原文如下:“猱升渐上最高峰,喘汗才收语笑同。”;“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 ;“泉兼风雨飞腾壮,山纳烟云变化重。”。
  2. 作者简介:汪精卫(1883年4月9日—1944年6月10日),名兆铭,又名兆和、季新,字季新,号曼青,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番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之一,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因思想退变而投靠日本,并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
  3. 作品赏析:《大汉阳峰上作》展现了汪精卫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变的政治立场。诗中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隐喻了其个人心境和历史境遇的变化。如“猱升渐上最高峰”暗示了他不断攀登至政治巅峰的过程,但同时也隐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与挣扎。而“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则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无奈,如同行走在银河之下或泛舟于江湖之中。
  4.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近现代,具体时间不详。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作为一位曾经的政治活跃分子,汪精卫的个人命运和思想转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诗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信仰和文化认同的思考与探索。
  5. 文化价值:《大汉阳峰上作》虽然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时代烙印,但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作为近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对于理解汪精卫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思想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汉阳峰上作》不仅是汪精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个体心灵挣扎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