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 流徽榭即事

春风桃李,比梅花时节、多些芳绿。浩浩川原舒窈窕,是处山邱华屋。草露含滋,林烟散晕,万象如膏沐。玉阑干外,柳丝初袅晴旭。
日暮穷巷牛羊,画堂燕雀,各自寻归宿。留得苍然山色在,领取人间幽独。潭水悠悠,落霞袅袅,树影重重覆。低头吟望,疏钟已动灵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百字令·流徽榭即事》是近代诗人汪精卫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喜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汪精卫(1883-1944),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曾历任孙中山的秘书、广东省省长兼保安团团长等职。他于1932年加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因对日态度消极而受到批评。
  1. 诗歌原文
    春风桃李,比梅花时节多些芳绿。浩浩川原舒窈窕,是处山邱华屋。草露含滋,林烟散晕,万象如膏沐。玉阑干外,柳丝初袅晴旭。

  2. 诗歌赏析

  • 春意盎然:诗中“春风桃李”四字,描绘了春天温暖的气息,桃花和李花争艳斗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比梅花时节多些芳绿”也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比冬天的寒冷更加温暖宜人。
  • 自然和谐:“浩浩川原舒窈窕,是处山邱华屋”两句,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宁静美好,大地上山川河流舒展自如,处处都是华美的建筑。这里的“华屋”不仅指建筑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 文化背景
  • 《百字令·流徽榭即事》创作于近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从封建制度向民主共和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汪精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春天的景色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既有桃花、李花的艳丽,也有山川河流的广阔,更有华屋的温馨。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 语言优美:汪精卫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修辞手法,它们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百字令·流徽榭即事》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它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谐的生活,这首诗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的写照。
  • 传承文化:汪精卫作为近现代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汪精卫的诗歌作品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文化理念。

汪精卫的《百字令·流徽榭即事》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更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被后人传诵。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人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可以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