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汨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
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
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汨罗江感怀》是郭沫若在1926年北伐途中所作的一首五律,该诗作记录了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情景,表现了其革命情怀。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1926年7月21日,郭沫若从广州出师北伐,8月25日晨过汨罗江。
  • 历史人物: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被顷襄王放逐,最终选择投江自尽。郭沫若十分崇敬屈原的诗歌和人格。
  1. 作品原文
  • 首联:“屈子行吟处”,先说诗人凭吊的对象和地点。“今余跨马过”,点出凭吊者现在的情景。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跨马过”,说明是从军,来到屈原“行吟处”,必然生出一番感溉来。
  • 次联:描述了清晨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屈原的缅怀。
  • 颈联:通过“揽辔忧天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以及对屈原投江的惋惜和敬佩。
  • 尾联:以楚犹有三户、怀石理那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对坚持信念的赞美。
  1. 艺术手法
  • 倒装手法:首联中“今余跨马过”使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这种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对比描写:通过对汨罗江清晨景象的描绘(“晨曦耀江渚”)与内心世界的感受(“朝气涤胸科”)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行吟泽畔”的屈原、“投鞭问汨罗”的项羽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情感表达
  • 怀旧与追悼:通过对屈原的缅怀,诗人表达了对古代伟人的敬仰,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 忧国忧民: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反映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 自我反思: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爱国主义教育: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汨罗江感怀》作为其中的代表,对现代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 文学研究:该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为研究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历史认知:通过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风貌。

郭沫若的《过汨罗江感怀》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的诗歌,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情感,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