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望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
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
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
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望》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以下是关于《哀望》的详细解读: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钱钟书,现代诗人,学者,他的作品多以古典文学为依托,融入现代诗歌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 创作时间:《哀望》的创作时间为1958年,当时钱钟书尚未有名,但已经开始涉猎诗歌创作领域。
  • 创作背景:钱钟书在1972年开始写作《管锥篇》,并在1976年参与翻译了毛泽东的诗词英译本,这些经历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所影响。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哀望》原文为: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 该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感慨。
  • 注释中提供了译文、注释和作品赏析等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哀望》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生死、荣辱的深刻感悟。诗中的“白骨堆山”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艾芝玉石归同尽”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 钱钟书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类共通情感。
  • 从现代视角看,钱钟书的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对于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写作背景与文化影响
  • 《哀望》的创作不仅反映了钱钟书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这种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 钱钟书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资源,这不仅为他自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也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 《哀望》作为一首古诗,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明快而又含蓄深远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尤为难得。

《哀望》不仅是钱钟书个人的诗歌创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是研究中国现代诗歌不可多得的文本。

注解

冯敬通说阴就书曰赍恨入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