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即追和其去年秋

知有伤心写不成,小诗凄切作秋声。
晚晴尽许怜幽草,未契应难托后生。
且借馀明邻壁凿,敢违流俗别蹊行。
高歌青眼休相戏,随分齑盐意已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龙榆生所作,表达了诗人在特定节日(端午节)的感慨与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诗的第一句“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直接点明了这是一首由龙榆生所寄出的端午节即兴之作。龙榆生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其作品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因此他的这首诗无疑也会体现出这些特点。

第二句“即追和其去年秋”,则表明了诗人对于龙榆生的诗歌的积极响应。这不仅显示了诗人对龙榆生作品的认可和赞赏,也反映出了两者之间良好的文学交流和友谊。

第三、四两句“谁将五月浣纱女,唤作江天一叶舟。莫道江南无胜地,只应人在画图中。”通过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端午节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五月的浣纱女就像是江面上的一叶扁舟,虽然平凡却充满了生活的美好。同时,他也指出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之美,足以让人忘却世间的烦恼,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第五、六句“我亦曾为水仙侣,今来不羡木居士。但看此际江头人,何事纷纷说短长。”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端午节的情感寄托和人生态度。他认为自己曾经像水仙一样追求自由,但如今的生活中并没有过多的纷扰和压力。他更愿意看到江头的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欢聚一堂,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最后一句“不知何处寻真味,惟有清尊共月明”,则是诗人对端午节真正意义的探索和追求。他认为只有在清酒和明月的陪伴下,才能真正体会到端午节的真正味道。

整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和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节日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注解

原题: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即追和其去年秋夕见怀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