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伪古文尚书 · 商书 · 太甲(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伪古文尚书·商书·太甲中》是一篇中国古籍,记载了商朝的君主太甲在位期间的故事。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后世儒家学者为阐述“天命”和“德治”等思想而作的伪托之作。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场景,讲述的是商朝末代君王太甲被放逐到荒野中,他反省自己之前的过错,并最终接受教训,改正错误,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这段历史故事通常被视为儒家思想中的“改过自新”的象征。
《伪古文尚书·商书·太甲中》虽然可能包含一些历史事实,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关于君王如何应如何治国的理念。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试图说明即使是最不幸的君王也有机会通过悔过自新来恢复其统治地位,从而强调了道德和伦理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
由于《伪古文尚书》本身的真实性存在争议,因此《商书·太甲中》的内容也可能受到怀疑,它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