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伪古文尚书·商书·太甲(中)
译文:在三个祀十有二月的朔日,伊尹穿着冕服奉嗣王回到亳。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 伪古文尚书·商书·太甲(中):伪古文尚书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商书》是其中的一部,主要记载了商朝的历史和商王太甲的故事。“太甲”是商朝的第十位君主,名履,他在位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最终被伊尹放逐到桐宫。
-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意思是在三个祭祀日的十二月初一。
- 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伊尹穿着礼服迎接嗣王回到亳。
-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伊尹写文章说:“人民不是君主,就无法匡扶国家生存;君主不是人民,就无法治理四方。上天眷顾佑护有商,使嗣王能够完成他的德行,这是万世不朽的福泽。”
-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嗣王拜手稽首说:“我年轻无知,不懂得道德,自己行为不端正。想要败坏礼节,放纵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很快陷入困境。”
-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伊尹拜手稽首说:“修养自身,诚实地对待臣民,这是明智的君主。先王的子孙处境艰难,但民众仍然服从他的命令,没有不满的。并且他邻近的国家都尊敬他,都说:‘等待我们的国君,我们不会惩罚他。’君王应该发扬他的美德,观察他的祖先,不要懈怠。侍奉前人要想到孝顺,与下属交往要想到恭敬。看待远方要明智,听从他人的美德要聪敏。我是继承君王的恩惠而不受迷惑的。”
赏析:这首诗是伊尹劝说商王太甲的文章,伊尹通过这篇文章向太甲传授了很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首先,诗中提到伊尹穿着礼服迎接嗣王回到亳,这暗示着伊尹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文化。其次,伊尹在文章中教导太甲要修身养性、诚实待人、尊重前人的教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最后,诗中还提到了太甲的一些行为和态度,如“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这些都反映了太甲在治国理政上的困惑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