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介绍

《截竿入城》是一篇文言文,出自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的《笑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截竿入城》的作者邯郸淳,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2. 原文节选:文中讲述了一个执长竿进城却无法入城的故事。起初竖着拿着长竿,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也进不去。后来有个老人出现,告诉他可以用锯子在中间截断后入城。故事以这个老人被认为不如那个鲁国人的“蠢”为结尾,强调了自作聪明、死板的行为往往是愚蠢的。
  3. 故事寓意: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那些不知变通、死板地遵循旧规矩的愚笨行为。同时,也展现了老父亲虽然不及鲁国人聪明,但乐于助人的品质。
  4. 文化背景:《截竿入城》不仅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观念的一种传承。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因此对于他们的建议通常会予以尊重。

了解《截竿入城》不仅能增加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比如,在面对问题时,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应学会灵活变通,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待他人的意见,尤其是来自经验更丰富的长辈的建议,应当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的排斥或质疑。

《截竿入城》作为魏晋时期的文言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幽默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从而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来指导实践。

注解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于是,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