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日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毂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乎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
养生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养生论》是三国时期嵇康所著,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 作者简介:《养生论》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嵇康。嵇康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杰出的思想家、音乐家和画家。他以卓越的文采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影响了后世,尤其对魏晋玄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作品概述:嵇康在《养生论》中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强调形神共养的观点,并特别重视精神方面的修养,即养神。《养生论》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要求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养生途径。
- 思想内容:《养生论》主张养生不仅关乎身体,更涉及心灵的健康,即养神的重要性。它提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维护健康,如适时调整饮食、保持适宜的生活习惯等。
- 文化影响:李贽作为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作品《养生论》虽然与嵇康的《养生论》在主题上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养生的关注。李贽通过对养生理念的阐述,为后来的养生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 现代应用:《养生论》中的许多养生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注重精神层面的放松与调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都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
《养生论》作为一部古代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