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疆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舆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翻译:

养生之道

最深刻、微妙的事物,可以用逻辑推理来理解,但难以用肉眼看见。好比一个犹豫的青年,经过七年的时间,他才能有所觉悟。现在如果用急躁竞争的心态去涉猎宁静淡泊的生活,想法迅速而事情却缓慢进行,希望近在眼前但回应却遥远,因此没有人能完成这一切。

那些悠闲的人既然未能取得成就就放弃追求,而追求者又因为不专注而失去事业,偏袒者又因为不兼备各种事务而无功,追随小道的人则沉湎于小道自溺其中。诸如此类的人,所以他们想要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善于养生的人则不同,他们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道名誉地位的累害德性,故意忽视而不谋求;不是贪欲而克制自己;知道厚味之害性,因而舍弃不用,不是贪欲才抑制自己。外物不能拖累心志,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使和理日济,与天地自然同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像这样生活,可以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为什么说没有这样呢!

注释与赏析:

此诗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至物”的论点,认为有些事物虽然微妙难明,但却可以通过理性认识而非仅仅靠感官去察觉。接着,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指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最后,诗人提出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从而与天地自然同顺,享受真正的快乐和长寿。

这首诗强调了内心平和与超脱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诱惑和内心的贪嗔痴所困扰,无法真正地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因此,通过诗歌中的启示,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这首诗也表达了对道家养生思想的支持。道家认为,通过修炼身心,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实现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这种观点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养生之道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实现身心健康,还能够使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