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难经 · 论针法 · 六十九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难经》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著。这部作品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解疑释难,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经》的成书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和发展,而《难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医学著作之一。其作者据传为战国时期的秦越人,即扁鹊,他不仅是著名的医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由于扁鹊的卓越贡献,后世尊其为“神医”。
《难经》全书共八十一难,其中六十九难讨论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则。书中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强调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例如,当身体虚弱时,应选择补法进行治疗;而当体内有实邪时,则应选用泻法。这些原则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虽然《难经》并非一部文学著作,但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瑰宝,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难经》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医学知识,还能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