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篇

驱车掸驽马,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
隆高贯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候,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西眺观日精。
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效厥元功成。
历代无不遵,礼记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唯德享利贞。
封者七十帝,轩皇元独灵。
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
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驱车篇》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驱车篇》:

  1. 作者简介
  • 曹植,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曹操和曹丕的弟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曹植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驱车掸驽马,东到奉高城。”这首诗的开篇就展现了驾车前往泰山奉的高远意境。
  1. 主题内容
  • 《驱车篇》不仅描绘了泰山之巅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帝王功业的赞美之情。诗中的“泰山”象征着权力与崇高,而“奉高城”则可能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1. 文学价值
  • 《驱车篇》被认为是一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曹植卓越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1. 历史背景
  • 曹植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魏国,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交融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现实。
  1. 后世评价
  •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称赞曹植“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表明曹植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同时,《诗品》的作者钟嵘也对曹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1. 影响传承
  • 《驱车篇》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也扩展到了日本等亚洲国家。在日本,《驱车篇》被多次翻译和研究,成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

《驱车篇》作为曹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