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照镜诗

晨晖照杏梁。飞燕起朝妆。
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
正钗时念影。拂絮且怜香。
方嫌翠色故。乍道玉无光。
城中皆半额。非妾画眉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照镜诗》是一首由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何逊所作,展现了诗人对美与镜的深刻感悟。以下是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原文
    朱帘旦初卷,绮机朝未织。
    玉匣开鉴影,宝台临净饰。
    对影独含笑,看花时转侧。
    聊为出茧眉,试染夭桃色。
    羽钗如可间,金钿畏相逼。
    荡子行未归,啼妆坐沾臆。

  2. 作者介绍

  • 何逊(460—516)南朝梁诗人。南阳新野人,祖父何长瑜任蜀郡太守,父则曾任尚书殿中郎、建威将军等职,母为陈后主宠妃吴氏。何逊少年时即以才华出众而知名。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咏照镜诗》是一首抒情小品,通过对镜子及其映像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诗中的镜子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象征。
  • 语言特点:何逊的语言清新脱俗,用词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咏照镜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魅力。
  1. 历史背景
  • 何逊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美与理想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何逊的诗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变化,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1. 文化意义
  • 《咏照镜诗》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镜子意象的一个缩影。自古以来,镜子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多重含义,从反映自我到映射现实,再到象征人生哲理,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咏照镜诗》不仅展示了何逊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