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书后寄行人诗

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
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
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
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书后寄行人诗》是南朝宋时期鲍令晖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人与作品简介
  • 创作背景:《题书后寄行人诗》属于五言古诗,其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鲍令晖。该诗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文学价值:鲍令晖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
    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
  • 翻译:自从您出门以后,站在窗前我无法掩饰我的愁容。夜晚的砧声和杵声都没有响起,而你家门总是紧闭。室内的灯火闪烁不定,庭院前的兰花也显得黯淡无光。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鲍令晖的这首《题书后寄行人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诗中的“临轩不解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以及对于离别情境的深刻感悟。而“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则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孤独的场景,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 情感表达: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深沉且真挚的。从“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可见,诗人通过自然的变迁和鸿雁的来访,巧妙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关心和牵挂。最后一句“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更是将期盼之情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对团聚时刻的热切期待。
  1. 文化与社会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鲍令晖能够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如此动人的诗歌。
  • 社会影响:尽管鲍令晖的生活年代距今已远,但《题书后寄行人诗》仍然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题书后寄行人诗》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