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扬州还望乡邑诗

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
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
洲渚敛寒色,杜若变芳春。
无复归飞羽,空悲沙塞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发扬州还望乡邑》是隋朝诗人孙万寿的作品,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孙万寿,字仙期,隋朝信都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人。生于不详,卒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前后七年中,年五十二岁。孙万寿少时跟随熊安生学习五经和子史,初仕滕王文学,因衣冠不整被配防江南。后随行军总管宇文述典军书,再随文帝征拜豫章王长史。孙万寿晚年授大理司直,卒于官。

  2. 原文及译文
    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
    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
    洲渚敛寒色,杜若变芳春。
    无复归飞羽,空悲沙塞尘。

  3. 整体赏析

  • 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离开家乡后,面对自然景色所引发的感慨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诗中“乡关不再见”一句,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的情景,而“怅望穷此晨”则表达了他对这种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 意象:诗中的“山烟”、“钟阜”、“水雾”、“江津”等自然景物,不仅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既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反映。
  • 情感表达: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其中,使得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隋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被迫离开故土,前往京城寻求发展机会。孙万寿也不例外,他在隋朝的政治环境中度过了他的一生。然而,政治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也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 个人经历:孙万寿早年曾因衣冠不整而被配防江南,这段经历无疑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深刻的烙印。他后来随行军总管宇文述典军书,再随文帝征拜豫章王长史。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位有见识的官员。
  1. 名家点评
  • 《早发扬州还望乡邑诗》作为一首抒情诗,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和景物的变化,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形式,更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孙万寿的《早发扬州还望乡邑诗》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表达,孙万寿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