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暇诗

峨峨王舍城,郁郁灵竹园。
中有神化长,巧诱入幽玄。
善人募授福,恶友乐仇怨。
善恶升沉异,薰莸别露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暇诗》是唐朝皎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禅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理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禅暇诗》:

  1. 作者背景
  • 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僧,他在诗歌领域有极高的成就,其作品深受佛理影响。
  • 作为僧人,皎然在诗歌创作上融合了佛家思想与儒家、道家的美学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1. 诗歌原文
  • 座禅不乱意,观色更无缘。三独罗刹得成佛,不要流心再座禅。
  • 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修行方式的个人感悟。
  1. 诗歌内容
  • 《禅暇诗》中的“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多样性的理解,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来领悟真理的智慧。
  • 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佛教文化中追求内在平静与智慧的精髓。
  1. 艺术特色
  • 《禅暇诗》在艺术上追求简洁明快,语言洗练,富有禅意。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思考。
  1. 历史价值
  • 《禅暇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的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文人如何将个人修养与宗教教义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1. 现代意义
  • 在当代社会,《禅暇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平静,通过内省和冥想来提升生活质量。
  • 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智慧仍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禅暇诗》不仅展现了皎然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反映出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也是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传播与发展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