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 其五

吾哀时世人,不信冥中神。
一门有十息,纵意行不仁。
神明鉴无外,终不滥煞人。
或夭华秀子,或夭妙少年。
门崩户以坏,学者如浮云。
死亦不脱岁,悲哭仍相寻。
妻子沉堙澌,一身孤独存。
呼天天玄远,呼地地亦深。
不能自怨责,各道怨师尊。
虽欲思善道,十子不复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的第五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世人心的深刻感慨。下面将从诗歌内容、历史背景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诗歌内容
  • 诗中描述了世人对于生死和神灵的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世俗观念的不满和批判。
  • 通过对比夭华秀子(美丽的青年)和夭妙少年(年轻的才俊),诗人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 强调了神明的存在,但同时指出即使是神明,也会受到世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会滥杀无辜。
  • 描述了家庭因门崩户坏(即家道中落)而陷入困境的情景,表达了学者如同飘浮的云彩般无助。
  • 诗末表达了即使死者也无法摆脱岁月的流转,其悲伤的哭泣仍在耳边回响。
  1. 历史背景
  • 此诗作于隋代,由佚名所创作。《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作为道教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方面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精神。
  • 诗歌采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将人比作花木,将死亡比作季节的变迁,增强了作品的意象美和哲理性。
  1. 文化意义
  •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的第五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思想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