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介绍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注解

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过:一作「落」。

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关:一作「山」。

迥:远。

海:一作「塞」。

帝乡:京都,指长安。

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赏析

《唐诗镜》:语虽浅近,致各自成。

《五朝诗善鸣集》: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岈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

《历代诗法》:景近趣遥。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亦阔大、亦高华,晚唐中之近开、宝名句也(「残云」二句下)。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博大,得登眺意(「残云」二句下)。与许文化义自不同。

《唐诗三百首》:格、意直追初盛。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此诗神味秾郁,「条」、「遥」两韵,非后学所能通畿。

《小清华园诗谈》: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许浑之「红叶晚萧萧……」。

《养一斋诗话》: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秀也。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高华雄浑,丁卯压卷之作。

《诗境浅说》: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扫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许诗其佳选也。开篇从秋日说起,若仙人跨鹤,翩然自空而降;首句即押韵,神味尤隽。三四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五句以雍州为积高之壤,入关以后迤逦而登,故树色亦随关而迥。余曾在风陵渡河望潼关树色,高入云中,深叹其「迥」字之妙。六句言大河横亘关前,浩浩黄流,遥通沧海,表里山河之险,涌现毫端。以上皆纪客途风景。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知其荣利之淡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