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介绍

《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既严谨整饬,又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注解

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垂老:将老。

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投杖:扔掉拐杖。

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岁暮:年底。

孰知:即熟知,深知。

加餐:多进饮食。

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势异:形势不同。

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竟:终。

被冈峦:布满山冈。

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屋。

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赏析

《唐诗品汇》:王深父云:军兴之际,至于老者亦介胄,则有甚于闾左之戍矣。

《诗镜总论》:《石壕吏》、《垂老别》诸篇,穷工造境,逼于险而不括。

《唐诗归》:钟云:老人强作壮语,悲甚(“男儿”二句下)。钟云:此二语好!合上二句看,反觉气缓了些,不若单承上二句警策(“此去”二句下)。钟云:可住(“何乡”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四:首四句,痛极,怨极。单复曰:写其老而即戎之心,慷慨不畏缩,而夫妇之情叙,亦浓至可伤。周凯曰:“孰知”四语,哀恋极情,痛心酸鼻。陆时雍曰:语多决别,痛有余情。“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此语犹有少年意气。

《杜臆》:“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极苦痛中,又入壮语,才有生色。“老妻卧路啼”,如优人登场,当远行时,必有妻子牵衣哭别,才有情致。

《蠖斋诗话》:《垂老别》云:“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曲折已明;又云:“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观王粲《七哀》:“路逢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未知身死处,焉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道,问首望长安。”蕴藉差别。

《唐宋诗醇》:王粲《七哀诗》,实此诗之权舆;《古诗》“十五从军征”一首,则《无家别》所自出也。

《杜诗镜铨》:邵云:互相怜痛,声情宛然(“老妻”六句下),蒋弱六云:通首心事,千回百折,似竟去又似难去。至“土门”以下,一一想到,允肖老人口吻。

《读杜心解》:《石壕》之妇,以智脱其夫,《垂老》之翁、以愤舍其家;其为苦则均。……首段叙出门,用直起法,开首即点。“子孙”二句,抵《石壕》中十六句。中段叙别妻,忽而永决,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

《网师园唐诗笺》:“孰知”四句,愈推宕,愈沉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