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遣心(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馀生。

介绍

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二》是一首描写蜀地风光和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伟大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以下是具体分析:

  1. 自然景观:《水槛遣心二首·其二》中的蜀地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中“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两句,生动刻画了四川地区特有的湿润天气,以及诗人在风雨之后感受到的变化。这样的自然景象不仅是诗人眼中的世界,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2. 社会感慨:诗歌中的“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新,更暗含了诗人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对比自然与个人的清洁与健康状态,表达了一种对社会污浊的无奈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愁。

  3. 人生哲理:“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这两句反映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其哲学思考。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求虚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4. 艺术表现:《水槛遣心二首·其二》的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摹来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杜甫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杜甫高超的艺术造诣,还反映了他对时代、对人生、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解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

槛:栏杆。

祗(zhī):恭敬。

尚:崇尚,注重。

浮名:虚名。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