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台二首(其二)

梧桐叶落秋风老,人去台空凤不来。
梁武台城芳草合,吴王宫殿野花开。
石头城下春生水,燕子堂前雨长苔。
莫问人间兴废事,百年相遇且衔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凤凰台二首(其二)》是唐朝诗人殷尧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凤凰台”为题,描绘了历史的兴衰和人事的变迁,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人生哲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梧桐叶落秋风老,
    人去台空凤不来。
    梁武台城芳草合,
    吴王宫殿野花开。
    石头城下春生水,
    燕子堂前雨长苔。
    莫问人间兴废事,
    百年相遇且衔杯。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殷尧藩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象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历史更迭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往昔繁华的留恋,又有对无常岁月的哀叹,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 艺术手法:此诗在语言运用上简练而富有韵味,如“梧桐叶落秋风老”,既写出了季节变化带来的凄凉感,又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感,增强了诗句的艺术魅力。此外,诗中多处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如“凤来凤去”、“台城芳草”、“燕堂雨苔”等,使整首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对于历史兴衰的感慨。通过对凤凰台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1. 文化影响
  • 《登凤凰台二首(其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特别是其中的哲理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代表性地位,使其成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人文精神。

《登凤凰台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其深刻的历史感、哲理性和艺术性,使得这首诗跨越时代的限制,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注解

梧桐:木名,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梁武:西汉梁武王。

石头城:古城名,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本楚金陵城,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当交通要冲,六朝时为建康军事重镇。唐以后,城废。

衔杯:亦作“衔盃”,亦作“衔桮”,口含酒杯,多指饮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