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方干处士

先生在世日,只向镜湖居。
明主未巡狩,白头闲钓鱼。
烟莎一径小,洲岛四邻疏。
独有为儒者,时来吊旧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方干处士》是唐代诗人虚中的一首五律诗。这首诗作于唐代,通过细腻地描绘了一位隐逸文人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悼方干处士》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虚中。据传,虚中在世之日,常居住于镜湖畔,过着清静的生活。这种隐居生活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 虚中的生平与他的文学创作紧密相关,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心态。通过《悼方干处士》,可以窥见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1. 诗歌内容
  • 《悼方干处士》以“先生在世日,只向镜湖居”开篇,描绘了方干的隐居生活及其简朴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镜湖”可能指的是一个风景优美且适合隐居的地方。
  • “明主未巡狩,白头闲钓鱼”则反映了方干虽身处乱世却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能如此从容,显示了其超脱世俗的能力。
  • “烟莎一径小,洲岛四邻疏”进一步描绘了他周围环境的幽静与孤立。这样的环境使得方干有机会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也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的精神寄托。
  • “独有为儒者,时来吊旧庐”揭示了方干虽然隐居,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的友人或后人偶尔会前来拜访,表达对其生活的关注与怀念。
  1. 诗歌鉴赏
  • 从艺术手法来看,虚中的《悼方干处士》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知识者的同情。
  •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隐逸生活的叙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它让人们思考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找到平衡点。

《悼方干处士》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环境与精神状态,还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