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问政山聂威仪

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
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
岚光薰鹤诏,茶味敌人参。
苦向壶中去,他年许我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问政山聂威仪》是唐代诗人栖蟾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动荡、政治腐败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创作背景:《寄问政山聂威仪》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感慨和抱负,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晚期,当时的朝廷政治斗争激烈,宦官当道,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问政山聂威仪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的强烈渴望。

  2. 艺术特色:栖蟾在这首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与政治理想相结合的手法。《寄问政山聂威仪》通过对问政山聂威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其中,“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两句,通过描绘政治人物卧于清幽之岑,而众先辈皆知其心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能与志同道合者共事的理想政治环境的追求。此外,诗句中的“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更是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融入诗中,体现出诗人对于政治哲学的独特理解。

  3. 文化影响:栖蟾的这首《寄问政山聂威仪》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唐朝末年的复杂社会环境和文人的精神风貌,为后世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素材。同时,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仍被学者们所研究和传颂。

《寄问政山聂威仪》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而成为唐代诗词的佳作,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文化价值而被后人铭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探讨,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栖蟾的文学创作,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