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智通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示智通偈》是唐代诗人慧能创作的一首诗歌,属于禅宗六祖的教义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慧能,俗姓卢,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与神秀同师于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因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为禅宗第六祖,并弘扬“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1. 诗歌原文:《示智通偈》原文如下:“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2. 诗歌赏析

  • 大圆镜智和平等性智:这两句诗强调了内心清净和平等的心态对于认识自我至关重要。大圆镜比喻着内心的广阔和清澈,而平等性智则提醒人们保持心态的平和和公正。
  • 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两句诗分别指出了观察和创造在智慧中的作用。妙观察智指的是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成所作智则意味着通过实际行动体现智慧的成果。
  • 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一句诗表达了因果循环和转变无常的概念。五八六七十四世的轮回转世,最终指向一个不变的真理——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 但用名言无实性:最后一句诗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批判。认为虽然语言能够传递知识,但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真实性,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言辞的限制。
  1. 历史意义
  • 禅宗发展:这首诗反映了慧能对禅宗教义的贡献,特别是他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播:惠能的教义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佛教文化,如王维在其碑铭中提到惠能对皇王教化的辅助作用。

《示智通偈》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邃内涵的诗歌,也是慧能作为禅宗六祖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禅宗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深度,以及对言语和表象的批判性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