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礼部郑员外

栾郤门风大,裴王礼乐优。
班资冠鸡舌,人品压龙头。
夜直炉香细,晴编疏草稠。
近闻潘散骑,三十二悲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礼部郑员外》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栾郤门风大,裴王礼乐优。
    班资冠鸡舌,人品压龙头。
    夜直炉香细,晴编疏草稠。
    近闻潘散骑,三十二悲秋。

  2. 作者简介

  •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号江东生。唐末文学家、政治家,余杭人,一说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
  1. 诗歌赏析
  • 主题:本诗通过描绘郑员外的门风和礼乐优势,以及自己对其人品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官场形象。同时,诗人通过夜深人静时炉香袅袅、清晨阳光下草稿堆积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勤勉工作的氛围。最后一句“近闻潘散骑,三十二悲秋”则透露出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艺术特色:罗隐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郑员外的卓越表现与自己的无奈处境进行了鲜明对比,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1. 历史背景
  • 作者经历:罗隐曾应进士试,但连续七年未得中举。直到唐末,他才被钱镠辟为掌书记,后迁至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位。他的诗文在当时享有盛誉。
  • 社会背景:唐代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充满艰难。罗隐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
  1. 文化意义
  • 诗词传播:罗隐的这首《寄礼部郑员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唐代及后来的历史时期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影响评价:后世读者对这首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的则认为其过于直白甚至有些讽刺意味。然而无论如何,这首诗都展现了罗隐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罗隐的《寄礼部郑员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理想政治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表达。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志向和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代晚期社会的政治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