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献晋州孟中丞

太平天子念蒲东,又委星郎养育功。
昨日隼旟辞阙下,今朝珠履在河中。
楼移庾亮千山月,树待袁宏一扇风。
不及政成应入拜,晋州何足展清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途中献晋州孟中丞》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途中献晋州孟中丞》是一首充满政治抱负和个人情怀的诗作,通过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深厚情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太平天子念蒲东,又委星郎养育功。
    昨日隼旟辞阙下,今朝珠履在河中。
    楼移庾亮千山月,树待袁宏一扇风。
    不及政成应入拜,晋州何足展清通。

  2. 作者简介:罗隐(833年—910年),本名罗溶,字昭谏,号江东生,晚年自号“东海生”,越州人。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成功。后来,他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罗隐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政治腐败。

  3. 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诗人离开京城前往晋州途中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朝廷和地方官员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4. 作品赏析:在《途中献晋州孟中丞》一诗中,罗隐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将自然景观与政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楼移庾亮千山月”中的庾亮和“树待袁宏一扇风”中的袁宏,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形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象征着诗人希望晋州的孟中丞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的政治清明和发展做出贡献。

  5. 作品评价:虽然罗隐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诗歌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途中献晋州孟中丞》不仅是罗隐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