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岁作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亥岁作》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罗隐以“丁亥岁”为背景,表达了他对世事变换的感慨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丁亥岁作》更深入的分析: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丁亥岁作》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中元甲子年,即824年。
  • 作者生平:罗隐(约833年—约909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与皮日休齐名,合称“皮陆”。他的诗歌多反映了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1. 诗歌内容
  • 主题表达:诗中通过描述渴望梅树、十年心灰意冷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认识和反思。
  • 象征含义:诗中的“谷畔气浓”、“蛰边声暖乍闻雷”等意象,可能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机,暗喻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1. 艺术手法
  • 用词选择:罗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将梅树比作“心地”,将大自然的变化比喻为人事的变迁,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结构布局: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简洁而有力,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感,能够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深思。

《丁亥岁作》不仅体现了罗隐深邃的人生观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也展现了唐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对于喜爱文学的朋友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唐代文化的窗口,也是学习古代诗歌创作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