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注释】
- 丁亥岁:指诗人在丁亥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所作。此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 梅:这里指梅花,因为梅花开在冬末春初,有“傲骨”之称。
- 十年心地仅成灰:意谓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心情抑郁,如同被灰尘覆盖。
- 长如此:指世事变化无常。
- 自是孤寒不合来:意即自己是因为孤苦寒微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不合,不应该。
- 谷畔气浓高蔽日:意谓山谷间的空气浓厚,遮蔽了太阳。
- 蛰边声暖乍闻雷:意谓蛰居的昆虫开始鸣叫,声音温热如雷。
-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意谓城中的桃李花即将开放,每一枝都像从前一样,从原处绽放出来。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人因病卧床多年,对世事深感无奈和厌倦,表达了他孤独、凄凉的情感。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首句“病想医门渴望梅”,诗人因病卧床,心生渴望梅花的意境。梅花常被视为坚韧不屈的象征,诗人以此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十年心地仅成灰”,诗人感叹自己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如同被灰烬覆盖一般,无法恢复昔日的光辉。
第二句“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诗人反思自己的身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沦落至此,是因为自己孤苦寒微,不应来到这里受尽苦难。这里的“合来”与前面的“只”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第三句“谷畔气浓高蔽日”,描绘了一幅山谷间空气浓厚,阳光被遮蔽的画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压抑。
第四句“蛰边声暖乍闻雷”,描绘了蛰居的昆虫开始鸣叫,声音温热如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最后一句“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诗人希望城中的桃花和李花能够如期绽放,每一枝都能够像从前一样,从原处绽放出来。这句诗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期待。诗中的关键词“梅花”、“世事”、“孤寒”、“谷畔”、“蛰边”等都富有象征意义,为整首诗增加了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