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幸三会寺应制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驾幸三会寺应制》是唐代女诗人上官婉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目的,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皇帝对文学艺术的高度重视,还体现了作者个人的艺术造诣和时代精神的交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及鉴赏
  • 原文节选:“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这两句描绘了三会寺作为僧人讲经说法之地和官员刻文纪念的场景,展现了寺院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全文内容:《驾幸三会寺应制》通过描述登临三会寺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诗中提及“故台遗老识”,可能是指三会寺曾是历代皇帝留下的历史遗迹或文化符号;“残简圣皇求”则暗示了皇帝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宏大的国家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词创作背景
  • 政治意义:上官婉儿作为唐代宫廷中的女官,其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这首诗很可能是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得到某种荣誉或认可后创作的,因此具有特别的政治意义。
  • 文化价值:通过对三会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景观。这种描写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唐朝文化的窗口。
  1. 艺术特色
  • 辞藻华丽但大气恢弘:上官婉儿的这首诗语言华美,但在表达宏伟场景时不失大气与宽广,显示出她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
  • 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中对三会寺及其周围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等,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皇家的壮丽山河和开阔胸襟。
  1. 历史影响
  • 反映当时社会状况: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尤其是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方面。
  • 促进文学发展与传播: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驾幸三会寺应制》不仅是一篇艺术上达到高峰的诗歌,也是了解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情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抱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