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与诸公同宴呈陆郎中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泪烛,花笑白头人。
宝瑟縆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夜与诸公同宴呈陆郎中》是唐代诗人皎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皎然,字清昼,唐代诗人,本姓谢,湖州长城人,是大历、贞元年间的知名文人。他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后皈依佛门,并与多位当时著名文人如颜真卿、韦应物、顾况等人有交往。他的诗歌创作中,送别赠答之作较多,语言简淡而格调闲放,对元和诗风有一定影响。此外,他还著有《抒山集》、《诗式》等作品流传后世。
  1. 诗作原文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泪烛,花笑白头人。
    宝瑟縆余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2. 诗意解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在春夜中与友人相聚的宴会场景,突出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聚会的喜悦和对友情的珍视。
  • 首联“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直接点出聚会的地点(南国)和原因(佳宾),并表达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 颔联“月惭红泪烛,花笑白头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月光比作悲伤的红烛,将花朵比喻为含笑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逝去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盼。
  • 颈联“宝瑟縆余怨,琼枝不让春”继续运用象征手法,将瑟声比作未尽的怨恨,将琼枝(美玉)喻为春天,展现了宴会中的和谐与欢愉。
  • 尾联“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以歌声结束全诗,暗示着宴会的气氛愈发热烈。同时,通过对桃花盛开的描述,传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

《春夜与诸公同宴呈陆郎中》不仅是一首表达友谊和欣赏自然美景的诗作,同时也是一个关于人生和艺术交融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皎然深邃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