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

常爱谢公郡,幽期愿相从。
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
灵境若仿佛,烂柯思再逢。
飞梁丹霞接,古局苍苔封。
往想冥昧理,谁亲冰雪容。
蕙楼耸空界,莲宇开中峰。
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
云窥香树沓,月见色天重。
永夜寄岑寂,清言涤心胸。
盛游千年后,书在岩中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诗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还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和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皎然,唐朝著名僧人及诗人,字清昼,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皎然自幼入道,后肄业于湖州杼山,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如陆羽、颜真卿等交往甚密。
  2. 诗歌原文:常爱谢公郡,幽期愿相从。 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 灵境若仿佛,烂柯思再逢。
  3. 诗歌赏析:皎然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借用了“烂柯山”这一著名的文化元素,表达了他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以及对于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同时,通过对烂柯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水画面,引人入胜。
  4. 艺术手法:皎然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使得整首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其优美的艺术魅力。
  5. 历史意义: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不仅体现了皎然的文学才华,也为研究唐代诗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6. 后世影响:皎然的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启发。

《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赞美自然景观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