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游浯溪

昔到才三岁,今来鬓已苍。
剥苔看篆字,薙草觅书堂。
引客登台上,呼童扫树旁。
石渠疏拥水,门径斸丛篁。
田地潜更主,林园尽废荒。
悲凉问耆耋,疆界指垂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复游浯溪》是唐代诗人元友让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鲜明的写实主义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复游浯溪》:

  1. 作者简介:元友让生活在唐朝,其生活与创作均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在《复游浯溪》一诗中,元友让通过描写浯溪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诗歌原文:昔到才三岁,今来鬓已苍。剥苔看篆字,薙草觅书堂。引客登台上,呼童扫树旁。石渠疏拥水,门径劚丛篁。田地潜更主,林园尽废荒。悲凉问耆耋,疆界指垂杨。

  3. 主题思想:《复游浯溪》通过具体描绘浯溪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提到了“田地潜更主,林园尽废荒”,这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暗喻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不可逆转性。此外,通过对耆耋(老人)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4. 艺术手法:元友让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剥苔看篆字”,形象地描绘出浯溪古迹的岁月痕迹;“引客登台上,呼童扫树旁”,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这些细腻而有力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5. 文学价值:《复游浯溪》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的命运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游浯溪》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交融的诗作,更是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风情及其文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