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功劳安可问,且有忝官累。
昔常以荒浪,不敢学为吏。
况当在兵家,言之岂容易。
忽然向三岭,境外为偏帅。
时多尚矫诈,进退多欺贰。
纵有一直方,则上似奸智。
谁为明信者,能辨此劳畏。
寄源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源休》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寄源休》的作者,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出生于河南鲁山。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天宝六载(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及第。《寄源休》反映了元结在荆南府幕时期与族弟源休不得相见的情感。
诗歌原文: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功劳安可问,且有忝官累。昔常以荒浪,不敢学为吏。况当在兵家,言之岂容易。忽然向三岭,境外为偏帅。时多尚矫诈,进退多欺贰。纵有一直方,则上似奸智。谁为明信者,能辨此劳畏。
诗歌赏析:《寄源休》是一首抒情性较强的作品,通过描写自己作为儒生参与军务的经历,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一句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功劳安可问,且有忝官累”则揭示了作者在军务中的无奈与自责。
创作背景:元结与族弟源休在荆南府幕府期间,因故不能相见。因此,他通过这首《寄源休》抒发了对这段时光无法弥补的遗憾。
《寄源休》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通过阅读和理解《寄源休》,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唐代的社会状况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