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
似我别泪三四行,滴君满坐之衣裳。
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着衣心莫改。
夜别筵
介绍
《夜别筵》是唐朝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字克己,一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焦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官员。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文学改革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内容深刻、语言优美而著称,尤其在词赋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原文展示:《夜别筵》的原文如下: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
似我别泪三四行,滴君满坐之衣裳。
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着衣心莫改。作品赏析:此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内心感受。首句“夜长酒阑灯花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用“灯花落地复落床”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沉重。第二句通过“似我别泪三四行”抒发了主人公对离别的不舍和内心的痛苦。第三句“滴君满坐之衣裳”则是将离别的伤感转化为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展现了主人公的无奈和坚强。最后一句“年年着衣心莫改”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这次离别的回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元稹的《夜别筵》创作于唐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元稹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他的乐府诗《夜别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诞生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问题。
名家点评:许多学者对《夜别筵》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清代学者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称赞这首诗:“其言情切至,可想见矣。”现代学者周啸天也认为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对唐代乐府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些评价不仅表明了《夜别筵》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轶事典故:《夜别筵》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背后也有一些轶事典故。据传,有一次元稹在宴会上因为与一位贵妇人产生了感情纠葛,结果被迫离开了京城。后来,这位贵妇人又回到了宴会现场,看到元稹已经离去,便在宴会结束时留下了这首诗。这个故事虽然带有戏剧性,但也反映出元稹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夜别筵》作为唐朝元稹的作品,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诗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夜别筵》无疑是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