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林亭

池亭才有二三亩,风景胜于千万家。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园花。
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
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孙氏林亭》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探讨:

  1. 诗歌原文
  • 池亭才有二三亩,风景胜于千万家。
  • 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园花。
  • 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
  1. 诗歌赏析
  • 景物描写的细腻:方干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林亭周围的美景,用“二三亩”的池亭、“全巷的竹”和“半园的花”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情感表达的深沉:诗中的“并床欹枕逢春尽,援笔持杯到日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喜悦以及岁月流转的感慨。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方干生活在唐代,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艺术特点:这首《孙氏林亭》体现了唐代律诗的艺术特点,即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方干(约806年—约885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律诗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孙氏林亭》作为方干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方干精湛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 文化传播:这首诗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如刻石留名、被选入各种文集等,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可以看到《孙氏林亭》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风情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