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姚监故居

不敢要君徵亦起,致君全得似唐虞。
谠言昨叹离天听,新冢今闻入县图。
琴锁坏窗风自触,鹤归乔木月难呼。
学书弟子何人在,检点犹逢谏草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姚监故居》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怀念和对现实政治的感慨。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基本资料:方干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字号、籍贯以及生平经历。他生于新定(今浙江淳安),是一位唐朝的诗人,字雄飞,卒后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他的诗歌风格清润小巧,以写羁旅之愁和闲适之意而著称。方干的一生多次应举不第,遂绝意仕进,最终隐居于鉴湖。他曾向徐凝学诗,并与喻凫、李频等交往。咸通至中和间,他的诗歌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 文学成就:方干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他的很多诗作都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唐代众多诗人中,他的诗风独树一帜,既保持了清润小巧的特点,又不乏豪放之气。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内容:不敢要君征亦起,致君全得似唐虞。谠言昨叹离天听,新冢今闻入县图。琴锁坏窗风自触,鹤归乔木月难呼。学书弟子何人在,检点犹逢谏草无。
  • 译文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不敢要求皇帝的召唤,但内心向往能够像尧舜一样治理天下。过去直言劝谏的言辞曾让人叹息,如今却听闻新坟已被县里绘制成地图。破败的琴被风吹破窗子,风声仿佛可以触到琴弦,而归来的鹤在乔木上徘徊,月光难以触及它的身影。现在寻找曾经学习书法并致力于谏言的人已经很难找到了,只能偶尔翻看那些谏草,回忆起过去的岁月。
  1. 主题思想
  • 理想政治:这首诗体现了方干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通过对比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方式和现实的政治状态,表达了他对当前政治环境的不满及对古代贤者的怀念。
  • 个人情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感伤。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诗中使用了很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琴锁坏窗”象征政治腐败,“鹤归乔木”象征贤人的隐退等。这些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 用典:诗中还使用了多种典故和历史人物,如尧舜、陆补阙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著名形象,通过提及这些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1. 背景信息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方干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在他隐居鉴湖期间所写。当时,方干可能经历了一些政治上的挫败或者思想上的转变,因此创作了这首表达自己感慨和抱负的诗作。
  • 历史关联:方干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和士大夫的关注和好评,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他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展现出一位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方干作为唐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材料。
  • 后世评价:方干的这首诗在后世同样受到赞誉。许多学者将其视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认为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现代应用
  • 教育用途: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常被用作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研究参考: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方干的诗歌创作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首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方干的创作特色。

《过姚监故居》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唐代诗歌,也是了解方干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窗口。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能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