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旷禅师旧院

谷鸟散啼如有恨,庭花含笑似无情。
更名变貌难休息,去去来来第几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旷禅师旧院》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从诗作的具体内容、作者背景、艺术特点、文化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1. 诗作内容
  • 诗中开篇,“谷鸟散啼如有恨”,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禅宗旧院,鸟儿的哀鸣似乎带有深深的怨恨。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环境的荒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接着,“庭花含笑似无情”则通过庭中的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花儿虽然美丽却仿佛带着无情,象征着外在世界的繁华与内在的空虚。
  • 诗句最后两句:“更名变貌难休息,去去来来第几生”,表达了对无常和轮回的深刻感悟。这里,诗人用“更名变貌”比喻生命的变迁,而“去去来来”则暗示了人生的不定和循环。
  1. 作者背景
  • 方干,字雄飞,唐代诗人,新定(今浙江淳安)人。他的生活经历了多次失败的科举考试,最终选择隐居生活,并在鉴湖边度过了余生。他的这一转变,反映了他对世俗仕途的厌倦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 方干曾学习诗歌于徐凝,并与喻凫、李频等人有交往。他的诗歌多描写旅途中的寂寞和闲适,风格清润小巧,自成一家。
  1. 艺术特点
  • 《经旷禅师旧院》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著称。诗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如“谷鸟”、“庭花”,这些自然景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 诗人通过对禅师旧院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超脱和内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1. 文化价值
  • 《经旷禅师旧院》不仅是一首诗,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象征。诗中的“更名变貌”和“去去来来”,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生死和轮回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
  • 这首诗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方干的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学史地位
  • 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方干的诗作虽不广为人知,但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语言简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 《经旷禅师旧院》作为方干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在《玄英先生诗集》中,这是对其诗歌成就的一种认可。

《经旷禅师旧院》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充满哲理和诗意的画面。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