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素上人影塔》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属于唐诗的一部分。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曾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等职位。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尉,后迁任江宁丞。
  1. 作品原文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2. 诗句解析

  • “物化同枯木”: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人的生命如同枯木一样,终将会消逝,无法逃脱自然的规律。这里的“物化”是指物质的变化,而“枯木”则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 “希夷明月珠”:这里以夜光珠比喻高僧遗像,意味着遗像虽在,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形式的存在。夜光珠的光芒虽然美丽,但并非真正存在的价值,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信仰。
  • “本来生灭尽”: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生灭的过程,即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句诗揭示了生命中的生与灭的本质,强调了万物变化无常的观念。
  • “何者是虚无”: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在虚无的概念中,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存在?诗人通过反问,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 “一坐看如故”: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尽管时间会改变许多事物,但有些东西,比如遗像,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面貌,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 “千龄独向隅”:千载岁月,只有这尊雕像独自伫立,显得格外孤独和寂寞。这不仅表现了雕像的坚韧,也反映了人在其背后可能经历的漫长时光和无尽的思考。
  • “至人非别有”:至人是指那些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诗人认为现实世界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依赖于外在的形式或表象,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
  • “方外不应殊”:方外指的是超脱世俗的佛教徒或僧人,他们不被世俗所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诗人认为即便是方外的修行者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必与世俗之人相同。

王昌龄的《素上人影塔》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的诗歌,也是唐代文学瑰宝之一。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王昌龄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