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法师东斋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静法师东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属于唐诗三百首、怀古诗、山水诗等类别。下面将详细介绍《静法师东斋》:

  1. 作者简介: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属西安)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文学家、音乐家,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诗歌以边塞诗著称,风格清新高远,语言简洁明快。
  2. 作品原文:《静法师东斋》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人间建立住所,终于找到了真正隐居的心情。诗中描述了春天来临草木变化的景象,以及雨水降临后池馆变得更加清幽的画面。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通过闭户脱离三界束缚,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3. 作品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4. 名家点评:对于《静法师东斋》,后世学者和读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代学者姚鼐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称赞王昌龄的诗为“七绝圣手”,认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5.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隐居经历有关。王昌龄在唐代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可能选择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平静的隐居生活方式,因此《静法师东斋》中的隐逸生活描写,很可能是诗人自身情感的真实反映。
  6. 文学影响:作为唐代的代表性诗歌之一,《静法师东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静法师东斋》不仅是王昌龄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