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舌鸟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
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安听百舌》是南朝陈诗人韦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长安听百舌》是陈诗人韦鼎的作品,此诗的创作时间未详,但据诗中描绘的内容推测,诗人可能经历了一种典型的乡愁体验。韦鼎曾在梁、陈、隋三朝任职,且多居显位,这使他有机会在异地感受风土和习俗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他在异域听到百舌鸟的叫声时,产生了强烈的乡恋之情和故国之思。
  2. 诗句原文与解析:《长安听百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远离故乡的孤独感。诗中“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描绘了诗人在异地感受到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环境,而百舌鸟的突然鸣叫更添了一份孤独与不安。
  3. 文学价值:从诗歌的角度来看,韦鼎通过百舌鸟这一典型元素,展示了他对故乡的情感。同时,他并未直接抒情,而是利用百舌鸟这一瞬间,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这种写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后世影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令娴用典的功夫,而且其语言考究优雅,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长安听百舌》的引用和使用成为了后来诗人创作的重要参考,尤其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的作品《听百舌鸟》,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
  5. 艺术特色:《长安听百舌》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诗人通过对百舌鸟鸣叫这一细节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怀念。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6. 文化意义:《长安听百舌》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通过对百舌鸟这一意象的运用,韦鼎及其后代诗人向后人展示了他们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情感。这种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诗歌的主题,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

《长安听百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感情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这首诗通过对百舌鸟这一具体意象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美的敏感把握。

注解

百舌:即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止。《淮南子·时则》高注:“能辨反其舌,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故谓百舌。”

未央宫:汉长安宫殿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西南角。

若个:那个。

金堤:《汉书·司马相如传》师古注:“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此指御苑中之堤。

建章:汉长安宫殿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