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金陵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金陵》是一首出自唐代的七言绝句,由包佶创作。诗的内容如下:

  1. 作者介绍
  •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他是当时颇有政绩的财经官员。
  • 包佶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局势不容乐观时,他重游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了这首诗。
  1. 诗词原文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2. 诗词翻译

  • 玉树歌舞终,王气已消散;
  • 大雁飞向高处,送走了秋天;
  • 江山不关心国家的兴亡,任凭斜阳陪伴着我的忧愁。
  1. 诗意解析
  • 此诗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无奈,体现了唐代诗人在国家动荡时期的独特情感。
  1. 历史背景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面临着各种内外压力,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从而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感慨的作品。
  • 在中唐以后,“金陵怀古”之幽情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许多诗人都对六朝古都的兴衰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思考。
  1. 艺术特点
  • 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自然描写,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影响评价
  • 包佶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追求。
  • 后世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受到包佶的影响,他的这首《再过金陵》也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再过金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的诗作,也是唐代文人关注国家命运、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诗人在面对国家兴亡时的复杂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