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
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
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阳宫》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上阳宫中宫女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细腻情感和精湛技艺。

《上阳宫》描绘了上阳宫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景象。诗中“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两句,以自然美景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同时,“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则通过宫殿建筑与宫女们的生活对比,展现了宫中生活的繁华与寂寞。

《上阳宫》通过对宫内生活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宫廷女性的悲哀命运。诗句“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的优美,也暗喻了宫女们渴望自由却无法逃脱的命运。尤其是“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然世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受。

《上阳宫》还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寄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诗中的“九天未胜此中游”以及“宿空房”等句子,都透露出诗人对上阳宫中女性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上阳宫》不仅是一首描绘宫廷女性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诗作。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并对当时社会的不公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上阳宫》作为唐代诗歌的杰作,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并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