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耿拾遗王秀才就宿因伤故人

旧时闻笛泪,今夜重沾衣。
方恨同人少,何堪相见稀。
竹烟凝涧壑,林雪似芳菲。
多谢劳车马,应怜独掩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夜耿拾遗王秀才就宿因伤故人》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司空曙,唐代诗人,字文明,是中唐时期的重要文人之一。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生感慨的深刻反思。司空曙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2. 诗歌原文:《冬夜耿拾遗王秀才就宿因伤故人》旧时闻笛泪,今夜重沾衣。方恨同人少,何堪相见稀。竹烟凝涧壑,林雪似芳菲。多谢劳车马,应怜独掩扉。
  3. 诗歌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与伤感。首句“旧时闻笛泪,今夜重沾衣”描绘了一幅因听到熟悉的笛声而流泪,如今又在这寂静的夜晚再次感受到悲伤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逝去亲友的深切怀念。次句“方恨同人少,何堪相见稀”则抒发了因友人稀少而导致相见不易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后三句“竹烟凝涧壑,林雪似芳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反衬自己内心的落寞与凄凉,“多谢劳车马,应怜独掩扉”则流露出对友人来访的期盼与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因思念而不愿见人的脆弱。
  4.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司空曙晚年之时,据传是为纪念一位曾经的朋友而创作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显得尤为珍贵。因此,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司空曙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情感风貌。
  5.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凄美而又深沉的意境。此外,诗中的意象选择也非常精妙,如“竹烟”“涧壑”等,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冬夜耿拾遗王秀才就宿因伤故人》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结合。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