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水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
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
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水》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感慨与哲思。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望水》:

  1. 作者简介
  • 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出身贫寒。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了谋求官职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到江州任刺史。
  1. 诗歌原文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
    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
    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
    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
    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

  2. 诗句解读

  • “刷鬓垂秋日”: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清晨的发丝和面容,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短暂。
  • “登高观水长”:表达了诗人通过登高来欣赏远方水景的情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 “千涧无别源”:形容无数山涧的水源头相似,没有显著的差异,象征着世间万物相似而又有各自的特色。
  • “万壑共一广”:表示无数的山谷虽形态各异但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了广袤的大地。
  • “流驶巨石转”:描述了水流绕过巨石的情景,体现了自然界中动态的变化和力量。
  • “苕苕岭岸高”:用“苕苕”形容山势高耸,强调了自然的雄伟和险峻。
  • “照照寒洲爽”: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 “东归难忖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顾。
  • “日逝谁与赏”: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现实。
  • “临川忆古事”:回忆过去的经历,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思考。
  1. 作品背景
  • 《望水》创作于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当时社会繁荣,文化氛围浓厚,诗歌创作颇为活跃。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文人,司空曙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独具风格。

《望水》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