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李相不遇

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
诗卷却抛书袋里,正如闲看华山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李相不遇》是唐代诗人平曾所作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老者在家门前守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重逢的渴望和无奈。诗中的“珠箔银屏昼不开”形象地勾勒出主人不在的场景,而“老夫三日门前立,诗卷却抛书袋里”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平曾是唐代穆宗时期的一位诗人,因在科举考试中被黜九人之一而遭贬。
  • 时间地点: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事件发生在唐代某地。
  • 事件经过:平曾曾在唐敬宗时期拜谒李固言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期间幕中皆名士,但诗人轻忽无所畏,最终未能与李固言见面。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一:“老夫三日门前立”,表达了老人长时间等待的心境;“珠箔银屏昼不开”则描述了主人不在家的情境。
  • 诗句二:“诗卷却抛书袋里”,反映了诗人因长时间等待而放弃写作的心情;“正如闲看华山来”则用轻松的笔调表达诗人的心态。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七言绝句,押[灰]韵,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 语言风格:平曾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在细微之处透露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 象征意义:诗中的“珠箔银屏”象征着主人的门庭,而“华山”则寓意着诗人对友情或知遇之恩的向往。

《谒李相不遇》不仅是平曾个人遭遇的象征,更是唐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还可以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