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处士山人

萝襟蕙带竹皮巾,虽到尘中不染尘。
每见俗人多惨澹,惟逢美酒即殷勤。
浮云心事谁能会,老鹤风标不可亲。
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张处士山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出世高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高人不与世浮之流共污的理想追求。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萝襟蕙带竹皮巾,虽到尘中不染尘。
    每见俗人多惨澹,惟逢美酒即殷勤。
    浮云心事谁能会,老鹤风标不可亲。

  2. 诗歌解析

  • 形象描绘:诗中开头“萝襟蕙带竹皮巾”,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高人的形象,既体现了其高洁的品质,也展示了其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这位高人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不仅不沾染世俗的尘埃,而且每次遇到美酒时都表现出特别的热情,这反映了他对高雅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淡泊。
  • 社会观察:诗中的高人虽然身处尘世却不被污染,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一些庸俗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他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使诗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高人形象的刻画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萝襟”、“蕙带”等均带有浓厚的自然色彩,与高人的形象相得益彰。
  1. 创作背景
  • 时间:《赠张处士山人》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白居易正在长安任左拾遗。
  • 原因:作为一位官员,白居易在繁忙的政治生活中,时常感受到世俗的喧嚣和诱惑,因此通过这首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1. 主题思想
  • 隐逸追求:这首诗的核心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诗人通过对高人的描述,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平静和高尚情操的强烈愿望。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隐喻: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浮云”象征着世事的无常,“老鹤”则代表了高洁的品质,这些元素的使用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深度。
  • 对比与对照:通过描绘出世高人与世俗人群的不同之处,诗人巧妙地对比了两种人生态度,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1. 文化影响
  • 传播范围:《赠张处士山人》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价值: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自然和谐的象征。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赠张处士山人》是一篇表现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赞美的作品。通过对一位出世高人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它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