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楼西老柳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勤政楼西老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勤政楼西老柳》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勤政楼旁一棵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柳树。这棵老柳见证了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今的漫长历史,成为了长安兴庆宫西南的一个美丽象征。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与翻译:首句“半朽临风树”用“半朽”形容树的形态,次句“多情立马人”则以“多情”描述人物的情感。结尾两句“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则交代了这棵柳树的历史背景,开元年间由唐玄宗亲手栽种,至长庆二年已是百龄之上。
  2.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颇为独特,它不仅是对一棵树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与时代变迁的感慨。《勤政楼西老柳》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面对这棵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柳,诗人自然会引发深深的怀旧之情。
  3. 艺术特色:《勤政楼西老柳》作为一首五绝,其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对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整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却不失文采。
  4. 社会影响: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关注。通过《勤政楼西老柳》,读者可以看到白居易如何在诗歌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时代的思考。
  5. 文化价值:《勤政楼西老柳》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这棵树的描写,可以窥见唐代长安城的自然风貌及其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勤政楼西老柳》是一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唐诗。通过对这棵古老柳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唐代长安城的历史文化面貌。

相关推荐